周上风同学到杭州参加学术活动,夫人与上林同学同行,我嘱其一定要到苏堤和灵隐寺走一遭,还要去看乌镇的木心美术馆。
杭州有太多东坡遗迹,他一到杭州时正值壮年,因第一次被贬到杭州任通判,又到了东南形胜,三吴都会之地,便遍访杭州寺庙山川,经常住宿寺庙,便有了“隐”的思想。林语堂先生的东坡传中,有诗为证,“未成大隐聊中隐,可得长闲似暂闲”。二到杭州任主官,已是历经风雨之后,政治上更加成熟,便更多干实事,造福一方百姓。杭州人现多以苏轼而自豪。然东坡未以杭州而自豪。
东坡先生晚年自评一生的功绩是:问汝平生功业,黄州惠州儋州。 杭州却不是他功成身就的地方。的确如此,苏轼因文学作品而名传千古,比如大江东去,比如赤壁赋,又比如定风波。这些作品都是在这几个地方完成的,说到底他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而非政治家。没有这三个地方,就没那些千古名篇。东坡先生也不会取得那么大的艺术成就。
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。人在身处逆境的时候,更容易创作出伟大的作品。曹雪芹如果没有被抄家,抑或成年后仕途一帆风顺,就不会有《红楼梦》。东坡先生最可贵的就是历尽风浪,依然不改本色和初心。正如托尔斯泰《苦难历程》中的主角,人生会经历痛苦、希望、喜悦、失望、颓废和振奋,但只要心存善良和爱,便会找到生活的意义。竹杖芒鞋轻胜马,再大的苦难,谁怕!古今社会,概莫如此。
东坡晚年,杭州最后一次出现在他作品中的是:庐山烟雨浙江潮,未至千般恨不消。到得还来别无事,庐山烟雨浙江潮。此时的苏东坡已看破红尘,即将告别人世。钱唐的繁华不过是过眼云烟,浙江潮才是永恒不变的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到得人生终点年逾花甲“心似已灰之木”的苏东坡,还来仍是夜宿燕子楼,好风如水的少年苏轼。
杭州毗邻的乌镇,为木心先生故乡。木心之所以伟大,窃以为一是因为他虽九死仍未悔,追求艺术的精神。可以说他一直都是一个文青,从来没有因为时间而改变自己的本心。二是他博古通今,融汇东西,是中国近代上少有的精通中外文学、音乐绘画的通才。三是他敢于说真话。四是他的文字风格自成一体,嬉笑怒骂皆成文章,比起鲁迅的刻薄,他多了一分宽容,闪耀着更多人性的光辉。特别喜欢他的《上海赋》,简直把30、40年代初的上海写活了,入木三分,鞭辟入里,使人拍案叫绝!比起周而复的《上海的早晨》以及曹禺周树人,周作人等一干作家,他不知要高明多少呢!
木心之所以为众多的青年人所喜欢,是因为他的文字充溢着一种叛逆精神,对中国传统道德体系,思想体系的反思,对全世界以皇权为代表的权贵的蔑视,世界各色名人均可以被他质疑。看似喃喃自语的文字,简洁短小,充满了黑色幽默,似狂人般思维跳跃,语言犀利,直击人性本质。他的绘画,如其文字一样独特,与众不同,一眼难以洞穿,有时只能意会不可言传。